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| |
行规教育——从细节抓起 | |
作者:陈亚男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6263 更新时间:2011-1-6 8:51:10 文章录入:陈亚男 责任编辑:陈亚男 | |
|
|
学校,作为一个育人单位,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乐园,同时也是学生们规范行为的园地。随着学校行规教育的不断完善,学生们的行规也愈加规范,校园内各类不文明现象也逐渐远离,校园内也呈现出一片“纯净”的景象,但一些我们最熟悉的较典型的“污点”却时不时破坏这片“纯净”景象。 “污点”一:垃圾随便放。校园内,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“垃圾要进垃圾桶”的意识,在课堂上,相当部分学生留下来的垃圾是放在课桌抽屉里或地面上,而在课堂外,有些垃圾还是散落在走廊上或是垃圾桶旁边,虽然垃圾数目不多,但始终留下了“污点”。 “污点”二:见纸不捡。学校内草坪、花坛等地方出现垃圾时,除了规定负责要打扫的学生外,几乎无人理会。难道都不知道吗?当然回答是否定的,只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见纸就捡的习惯。 “污点”三:非文明方式解决矛盾。校园内,学生间偶尔的小矛盾难免存在,但发生时,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用激进的方式去解决,尤其是男生们更喜欢用这样的方式,他们却忽视了文明的强大力量,如相互道个歉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。 “污点”四:“礼貌”不多见,自私多见。礼貌包括礼貌用语、礼貌待人。当前,学生间较少出现礼貌互待的现象,甚至连“对不起!谢谢!”等礼貌用语也丢失了。尤其现在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,无私精神少见。 上面提到的几个“污点”平时在校园内时有发生,可能是由于这些“污点”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只属于较轻的范畴,所以不能真正引起重视,导致这些“污点”总是挥之不去,给学校的行规教育也留下了些许遗憾,那么我们该如何尽量避免这些“污点”的出现呢?我们该使用什么“清洁剂”呢? “清洁剂”一:坚持养成教育,规范养成教育。养成教育作为当前学校行规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,对学生行为规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。每天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细微行为方面的教育,将会影响学生长时间的行为规范。当然,养成教育还要注重科学、规范,养成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批评教育,要结合优秀案例,以成功来规范行为。 “清洁剂”二:“重拾”《小学生行为规范》。《小学生行为规范》一般会出现在校园比较显目的位置,而相当部分学校的《小学生行为规范》如今却成了摆设品,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,因此学生也就对《小学生行为规范》里面的知识知道甚少,从而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做与之相悖的行为。其实《小学生行为规范》对学生行规知识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,是一个非常好的行规教材,利用《小学生行为规范》去熏陶学生将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。 “清洁剂”三:利用晨会等集会,合理开展警示教育。警示教育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,尤其在晨会等集会,合理向全体学生公布一些违规行为,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违规的不利影响,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的行为。 “清洁剂”四:身正为范,教师要正确发挥其言行导向作用。在学校里,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,学生眼中的教师是完美而高尚的,教师在学校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和行,如富有亲和力的言语、勤恳的工作态度都会感染着学生,哪怕是最细微的一些动作也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,如看到纸屑时的随意一捡。所以教师在学校应该发挥这些课堂外的教育,无形之中给学生进行行规教育。 当然,在找到有效去除这些“污点”措施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:学生的行规教育还是要常抓不懈,只有常抓,学生才会养成规范良好行为的习惯。不仅如此,在对学生行规教育时,我们要从最细微的不足抓起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慢慢去除“污点”,创造真正“纯净”天空。 |
|
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|